榮智健
  中信泰富當年炒匯巨虧可能有三方面原因。
  香港證監會前日入稟香港高等法院,對前身是中信泰富的中信股份及其前主席榮智健等多人展開法律程序,並要求法庭頒令,向4500名投資者賠償。
  證監會表示,中信股份前主席榮智健及其4名前董事,涉嫌在2008年就杠桿式外匯合約投資巨額虧損,披露虛假或具誤導性的財務狀況資料。證監會宣佈,將通過原訟法庭頒發恢複原狀或賠償令,以令4500名投資者得以恢複原狀或獲賠償損失,投資者當時的購股總額約19億元(港元,下同)。
  隱瞞風險 4500股民損失達19億
  證監會指出,中信曾在2008年10月20日發出的一份市場公告披露,截至當日,中信因早前為調控其澳大利亞鐵礦項目面對的貨幣風險所訂立的多份杠桿式外匯合約,而蒙受巨額已變現虧損及按公平價定值的虧損。
  該盈利警告顯示,中信在2008年9月7日已察覺到該合約帶來的潛在風險。
  不過,中信在2008年9月12日刊發的通函指出,董事會所知集團自2007年12月31日以來的財務或交易狀況概無出現任何重大不利變動。
  證監會認為,2008年9月12日刊發的通函載有屬虛假或具誤導性的陳述,而中信及該五名董事均已於該通函刊發前知悉由杠桿式外匯合約所引致的巨大財務負面影響,故中信及該五名董事須就此負上法律責任。
  香港證監會已尋求原訴訟法庭頒發命令,以使於2008年9月12日收市後及於2008年10月20日盈利警告發出日期前購入中信股份的投資者,相關賬戶恢復至他們進行交易前的狀況,或就他們的損失獲得賠償。所需支付的金額,須待確定法律責任後,由原訟法庭作出評估。
  據資料顯示,在上述期內,投資者的購股總額超過19億元,購股價介乎14.26至24.5元不等,而平均購股價為18.97元。
  而中信在2008年10月20日發出盈利警告前暫停買賣,當時股價為14 .52元,翌日復牌後股價急挫55%,收報6.52元。
  內幕交易 財務部前助理董事被判監禁
  未來恢復或賠償的金額將取決於多項因素,包括每名購買者的購股價、購買者是否繼續持有有關股份或售股價。在香港一直協助涉事小股東追討損失的一名立法會議員表示,小股東追討6年,終於看到了曙光,對成功追討有信心,相信涉資金額至少過100億元。這個數字遠超香港證監會所披露的,那賠償金額到底會有多高?香港證監會發言人對此不作評論,只表示數額要由法庭決定,暫時也不知道聆訊的日期。
  記者查詢獲悉,其中兩位董事早前因外匯風險事件當場辭職,而次年榮智健宣佈辭去主席一職。證監會今年2月4日公告稱,中信股份(前稱中信泰富)財務部前助理董事崔永年於2008年在公司發出盈警之前,將其所持有的中信泰富股份幾乎全部沽出,避免約136萬港元的名義損失,被香港法院以涉內幕交易裁定罪名成立,判處監禁9個月及罰款61.2萬港元。
  虧錢股民 證監會行動讓股民重拾信心
  代表中信小股東關註組的香港立法會議員表示,涉事小股東非常歡迎證監會的入稟行動。
  該議員指出,近數年已多次與證監會開會,但不知證監會調查進度詳情;警方商業罪案調查科也明明搜集了資料,準備將當中部分資料另交證監會作後續行動,但已更換管理層的中信,卻阻攔商罪科將有關資料交證監會,他們曾擔心證監會因資料不足而不能入稟;但小股東終於看到希望,現在等待高院判決。該議員表示,事件已拖了6年,確有部分小股東有點氣餒,目前僅有8至10名苦主開會,與事件發生初期有100至200人開會,不可同日而語。該議員同時認為,只有4500名股東獲賠償,並不足夠。
  中信股份小股東葉先生表示,當年的事件自己虧了不少錢,如今這個消息來得比較突然,但證監會的裁決和行動,讓股東對香港股市重拾信心。
  ■影響
  中信股價
  昨跌近4%
  中信股份昨日早間公告稱,正考量香港證監會的指控同申索,並尋求法律意見。中信公告表示,已收到香港證監會的高等法院傳訊令狀同申索陳述書,以及證監會致市場失當行為審裁處的通知。受消息影響,昨日港股開盤後,中信股份重挫5.1%最低至14.03港元,午市收盤時為14.2港元,跌3.92%。
  香港耀才集團研究部經理陳偉聰說,相關事件已經發生超過6年,從目前證監會披露的資料來看,涉及的資金只有約19億元,數額並不大,即使賠償對公司的影響也很小。
  “但如果要賠償金額超過100億元,影響則大很多了。”陳偉聰說,中信在收購母公司資產前的盈利為20億元,“雖然收購後集團的盈利能力遠不止這個數,但是100億元的占比也不會少。”陳偉聰說,對公司的財政影響有多大仍視乎最終要賠償的金額有多大。
  招銀國際策略師蘇沛豐則認為, 事件會令中信股份短期受壓,但相信影響不會很深遠, 跌幅只有2%-3%左右,而且中信市值高,即使要賠償相信也有足夠能力應付,集團收購母公司資產後的改革憧憬,也能抵銷相關事件所帶來的負面因素。
  ■背景
  中信泰富
  炒匯巨虧事件
  雖時隔6年,但不少中小投資者仍對中信泰富當年炒外匯事件記憶猶新。中信巨虧源於2008年金融海嘯引發的危機。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突然發出盈利警告,指出為了減低西澳大利亞州鐵礦項目面對的貨幣風險,集團與匯豐及法國巴黎銀行,簽訂多份“累計杠桿式外匯買賣合約”,但後因澳元大跌而虧損逾150億港元,預計全年業績將錄得虧損。翌日,中信泰富股價急跌55%,收市報6.52港元,跌8港元,跌至1991年的水平。事後,董事總經理範鴻齡指榮明方涉及事件,已被調離財務部,接受降級和減薪的“紀律處分”。中信泰富也因此向母公司中信集團要求註資。
  2009年4月7日,香港警務處商業罪案調查科搜查中信泰富的公司總部,並且帶走大量文件。2009年4月8日,榮智健與其得力助手範鴻齡宣佈辭職。據南方都市報  (原標題:香港證監會起訴中信榮智健 為“炒匯案”4500股民討賠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f32jfnck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