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直通
  □諸葛不靚
  聖誕前夜,同事M一下班就換裝,變身聖誕老人,他這身打扮不是去參加party,而是去兒童醫院做義工,陪這群生病的孩子做游情趣用品戲併為他們派送禮物。M的周末也經常游走於各類社會服務團體。
  M並不是個體。像他這樣犧牲個人時間做義工的香港人很多。有人說,衡量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不靠高樓大廈,而是要看這個城市有多少義工。香港去年義工總數已經突破百萬,今年更增至120萬。義工已經成為香港不可缺少的部分,這座號稱亞洲節奏最快的結婚國際大都市也因此而變得溫情。
  常去香港的人,一定在街頭遇到過中學生“賣旗”。路人一旦將錢幣投房屋出租入他們手中的黃色袋子,一枚小小的黃色標簽就會貼在這位熱心人的胸前。這類賣旗人逢周三、周六遍佈街頭,主要由學生擔任,這也是港人最常見的義工活動。這個“旗”,其實是籌款團體印製的捐款標誌,只有郵票大小。一旦你胸前貼了這枚小旗,別的義工便不會請求你捐款。香港人多有買旗做善事的習慣,雖然每次投入的錢幣不多,但積少成多,賣旗收入也成為大部分香港義工團體的主要來源。
  很多香港人從小就開始參加各種義工活動,“送人玫瑰,手有餘香”———這顆種子一旦種下去,終其一生,都會樂意幫助他人。幾乎所有的義工都認為,做善事能幫助他人,能房屋貸款給自己帶來持久而深刻的快樂。施比受更快樂,這是吸引一批又一批人投身義工活動的最大原因。
  香港人為什麼那麼熱衷去做義工?中國人自古即有做慈善的文化,加上香港受基督教文化影響甚深,兩者結合,即產生義有巢氏房屋工文化。上世紀50年代末社會福利署成立後,政府層面也對義工活動給予了大力扶持:只要義工組織在政府相關管理部門登記註冊,就可取得合法地位,政府也不會插手干涉義工組織的運作。義工組織遇到困難時,比如缺乏資金,政府部門還會撥款援助。
  這點和內地形成了比較鮮明的對比。雖然內地也有慈善文化,但近幾十年來,出現在官方話語體系里的主要是“學雷鋒”,學了幾十年雷鋒,但老人倒地不敢扶、鰥寡孤寡者少人關懷等現象不是少了而是多了。究其原因,問題還是出現在政府包打天下的思路上。什麼事都攬上身,不放手讓諸如社工團體發展起來,甚至設置關卡阻礙其發展,社會的細胞就會缺乏活力。如果說個體的愛心像一個個遺落的珍珠,政府所要做的事就是把這些珍珠串起來,不時拂拭不使蒙塵不去干擾,珍珠越串越多,到一定程度,其光華會照亮每一個黑暗的角落。  (原標題:做義工不是學雷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f32jfnck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